华丰金服
当离开珀斯的飞机穿过南澳大利亚州上空的云层,在引擎的轰鸣声中降落在阿德莱德机场时,舷窗外那颗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——椭圆形体育场,在视线中的轮廓从模糊变得清晰。这颗宛如镶嵌在城市心脏的明珠,既举办过澳式橄榄球、板球与足球比赛,也举办过“黄老板”(Ed Sheeran)、Adele等国际巨星的演唱会,诉说着座城市对运动的激情与艺术的狂热。
如果珀斯显得有些清冷孤寂,那这座被誉为“艺术之城”与“节庆之都”的南澳洲首府,虽然纬度更高,但在地中海气候的浸润下,则在温和中透出热情,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重要选择之一。
阿德莱德大学:南十字星下的学术殿堂
南澳,初春,清澈的空气分子渗入肌肤的每颗毛孔中进行一场晨间的光合作用。闪耀但并不刺目的阳光从碧蓝的天空中倾斜而下,洒落草坪上席地而坐的学生肩头,抚平衬衫的褶皱,飘向远处砂岩砌成的古老建筑。
▲阿德莱德大学图书馆(摄影/周成刚)
阿德莱德大学,就在这样的美好晨光中,散发着温柔与坚毅并存的气息。它既是攀登学术高峰的殿堂,也是闲暇时悠然栖居的生活后庭。
这所学校并非孑立于世俗之外,不染纤尘的蓬莱孤岛。反之,它与整座城市浑然一体:在校园内漫步三五分钟,美术馆、艺术馆、博物馆便触手可达,而满是生活气息的购物街与商业区也是近在咫尺。
在这里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、休闲、娱乐统统被巧妙地连缀在一起,谱成一曲和谐宜居的韵律。这种便利性,也正如当地人戏称的“二十分钟城市”——从中心驱车出发,半小时内就可抵达海滨或是山峦。这既是先天造物的慷慨,也是后天设计的精妙。
走进中心校区,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米切尔大楼。这座诞生于建校时的砂岩建筑,外形古朴华丰金服,用经过岁月风化的纹理,记录下150年的学术历史。
校园内的诸多其他建筑,也一脉承袭了这种坚韧、粗粝的砂岩风格。而红砖与玻璃交织叠加的新图书馆,则象征着传统与现代并行的风格,更呼应着这所学校的开放创新精神——1881年,伊迪丝·艾米丽·多恩威尔(Edith Emily Dornwell)走进这里,四年后成为全国第一位女性理学学士,她的画像至今悬挂在校园。
阿德莱德大学有一句拉丁文座右铭:Sub Cruce Lumen,意为“南十字星下的学习之光”,也道出了教育哲学的精髓:学习不是苦行僧式的修炼,而是如沐春风般的享受。
走进埃尔德音乐学院,琴声在走廊流淌。来自广州的中国留学生,正在斯坦威钢琴前演奏着贝多芬的奏鸣曲,随着她的轻拢慢捻抹,琴声如流水般倾斜而下。这座澳大利亚最古老的音乐学院,见证了无数音乐梦想的绽放,也见证着中西文化在艺术殿堂中的美妙融合。
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,来自成都的杨老师正在指导学生们调试机械臂系统。这套看似科幻的设备,能够实时感知人体动作并传输给机械臂,在太空探索、工厂安全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。“我们希望让人类的工作更安全,更高效”,杨老师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。
▲学生制造的太阳能车(摄影/周成刚)
不远处,一辆由学生亲手打造的太阳能车静静地停在图书馆前。这些从大一到大四的年轻工程师们,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诠释着什么是“在实践中学习”科学与艺术,在这座校园里并不冲突。琴键与齿轮交替奏响,传递着跨学科的和声。
弗林德斯大学:务实主义的南澳新星
多伦斯河将阿德莱德一分为二,南岸是庄重的政治与商业区,北岸则是闲适的生活区。作为一所年轻务实的学府,弗林德斯大学的排名或许不够耀眼,也不像古老的阿德莱德大学那样坐拥百年历史,却以一种更为接地气、更贴近时代的姿态,成为这里高等教育的另一股清流。
▲弗林德斯大学校园华丰金服
正如学校的招生经理Lexie所言,学校的理念是“把学生放在真实的行业环境去学习”。因此,商学院的学生与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、澳洲四大银行之一的西太平洋银行共用一栋大楼 ,窗外是繁忙的中央火车站 。在这里,教室与职场不再有明确的界限,学习与实践如同“兄弟姐妹般的关系”。
弗林德斯大学的务实精神,则体现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。它摒弃了盲目追求排名的本末倒置,而是将核心牢牢锚定在就业这一家长和学生极为关注的要点上。
这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澳大利亚稳居前列,这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其“沉浸式”的教学模式 。护理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直接在教学医院里上课,IT和工程学院所在的唐思雷校区还有特斯拉、西门子等全球著名科技工业企业。正如Lexie所介绍的:“学校的专业要跟行业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,才能真正解决同学的就业问题。雇主看重的不只是排名,还有是否在课堂之外积累了实习和网络。”这种务实主义让教育不是孤芳自赏的学术研究,而是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。
阿德莱德:艺术之城的平衡体验
对中国家庭而言,留学有时候意味着预算与梦想的拉扯。阿德莱德的学生公寓通常为每周200澳元左右,交通上更有南澳特有的政策——国际学生享受五折优惠的公交卡,能在城市和火车线上无限次穿梭。
▲阿德莱德城市风光
来自山西的Max同学,正在攻读电气与电子工程本科,他笑着说这座城市给予他完美的“平衡感”:每周五天在市区学习、生活,周末则可以轻松前往郊区,进行他热爱的爬山与攀岩活动 。他学习、做饭、运动,找到了自己的节奏,也养成了重要的生存能力。作为学校的学生大使,他不仅能获得按时薪计算的报酬,更重要的是,这份经历为他的简历增添了宝贵的一笔 。这恰恰印证了当今教育与就业市场日益紧密的联系:未来的职场,需要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、具备全面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在过往提到南澳的时候,外界对它的印象可能是葡萄酒。也确实如此,葡萄酒和高端农产品出口持续扩大,为懂双语、懂两种文化的留学生提供天然优势。来自贵州的教育推广官员Phoebe如是介绍,但通过她的叙述,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阿德莱德。
南澳大利亚当前正经历着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。政府确立了七个核心发展产业,其中新能源与矿业尤为引人注目。在2030年实现百分之百清洁能源使用的目标,让磁铁矿、风电和太阳能正孕育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。
在创意产业方面,阿德莱德也展现了出乎意料的活力。知名的电影电视后期特效制作公司、游戏开发企业纷纷将澳大利亚总部设立在这里。横扫无数奖项的游戏《空洞骑士》(Hollow Knight),及其近日大火的续作《丝之歌》,都是在阿德莱德诞生的作品——这座城市正在成为创意产业的新高地。
对于留学生而言,这些产业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。“作为国际学生,你天然就是文化大使、经济大使,”Phoebe这样说道,“全球化背景下,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人才正是各个行业最需要的资源。”
阿德莱德是一座让人慢下来的城市。走在步行街上,百年巧克力店依旧生意兴隆;转入博物馆,巨大的海洋化石提醒人类的渺小。在这里,留学生不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,而能在阳光里、在绿荫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阿德莱德的节庆更让这种平衡增添了色彩。每年初春的边缘艺术节(Fringe)让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舞台,从街头帐篷到剧院灯火,杂技、戏剧、音乐剧应接不暇。下半年则有澳亚艺术节,庆祝亚洲文化的多样融合。留学生们往往更容易在这些节日里找到归属感,让舌尖上的故土味道与舞台上的文化,交汇成难以言喻的体验,而不是在听闻芦管回首望乡中感慨寂寥。
Lexie从北京的英语教师,到弗林德斯大学的招生经理;Max从山西运城的理科生,到2025留学阿德莱德学生大使;Phoebe从贵州的教育学学生,到南澳州政府的教育推广官员;——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三条互不相交的不同河流,但最终汇聚在阿德莱德这片土地上。
▲阿德莱德多伦斯河(摄影/周成刚)
夕阳下,多伦斯河畔依旧有人摇橹摆渡,身影在水纹上的泡沫中浮动,最终消逝不见。另一侧,城市的点点灯火亮起,结束了一日的人们啜饮着干爽的起泡酒,长相思葡萄的矿物与青草香气,开启并不喧嚣却热闹的夜晚。觥筹交错之间,似乎所有人的身影,逐渐虚化交融,变成阿德莱德大学图书馆前碑刻上的那一行拉丁字母:Sub Cruce Lumen。
——在阳光下学习,在世界中生长。
更多精彩,欢迎持续关注
科元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