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水湾道79号那栋白色豪宅挂牌出售的消息KB资产,就像一颗炸进香江的无声惊雷。
97岁的李嘉诚用50亿港元的标价,给这栋住了62年的婚房贴上了交易标签。
当年为迎娶表妹庄月明购置的“龙脉宝地”,经历过防弹改造的风水堡垒,如今比市场估值低23%急售——这哪是普通卖房,分明是亲手拆解自己扎根香港的最后一根桩基。
而几乎同时,大湾区四城400套房源的“骨折价”甩卖,东莞别墅直接砍到三折的操作,更把“全面撤离”的疑云推成铁板一块的现实。
回头细看,这场震动华人商界的资本大迁徙,哪里是什么突发决策?撤退路线图早在他八十多岁时就已落笔,酝酿超过十年,如今不过是最终章的墨迹干透。
当惠州泷珀花园的房源跌到每平八千多,香港买家包车北上疯抢时,很多人还没看懂这盘棋的全局。
展开剩余78%其实从2013年抛售上海世纪汇广场开始,李嘉诚的资产腾挪就没停过。
十年间内地套现超2500亿港元,英国电网、欧洲电信塔接连转手,资金像退潮般撤出传统市场。
这些钱没躺在银行睡觉,而是火速扑向新目标——胡志明市的智慧港口、印尼的氢能基地,光在越南就砸下120亿美元搞“再造新加坡”计划。
更绝的是2025年3月那场震动国际的港口大甩卖:全球43个港口、控制6%海运贸易的资产包,以228亿美元卖给美国贝莱德。
这交易踩中了政治、道德、法律三条红线KB资产,尤其巴拿马运河节点牵动中国21%商船通行,直接引爆国家安全质疑。
当人们发现接盘的贝莱德董事会里坐着三位美军前高官,而交易时机正撞上特朗普叫嚣“收回巴拿马运河”,撤离的商业动作瞬间裹上了地缘政治的硝烟味。
仔细拆解这十年撤退路线图,能看清李嘉诚的资本逻辑从来不是临时起意。
欧洲资产占比从35%飙升到60%,中国份额却从75%缩水至15%——数字背后是精心设计的风险对冲。
他像候鸟追踪气候般追逐价值洼地:英国脱欧前重仓基建,俄乌冲突第三天启动剥离,越南PMI指数刚抬头就砸钱进场。
连家族办公室都迁到新加坡,李泽楷在东南亚的科技投资风生水起,GoTo上市一单就赚9亿美元。
这种全球扑腾的资本迁徙,早超越普通商人的套利层次,成了用十年织就的避险网络。
但撤离的代价也在显现。
2025年6月,李泽钜被踢出香港特首顾问团的消息,等于宣告李家政治资本正式塌方。
民生积怨更非一日之寒:香港电费比深圳贵一倍,码头收费是深圳三倍,葵涌码头囤地15年坐等地价翻四倍的操作,把“以时间换暴利”的商人本性暴露无遗。
当北京誉天下项目捂盘15年房价涨十倍,普通人却挤在16平米的鸽子笼里时,社会情绪早已从羡慕转为愤懑。
这种矛盾在深水湾老宅折价抛售时达到某种隐喻高潮:曾誓言“永不卖”的家族根基,终究为资本让了路。
耐人寻味的是,当李嘉诚祖宅挂牌的同一天,海南宣布12月全岛封关,洋浦港中东航线运费比香港低12%。
马士基转场、免税销售额破千亿的数据,像在给香港的航运零售霸权敲丧钟。
那些被长实囤了二十年的地块——上海陆家嘴项目拿地21年未完工,东莞地块1999年入手分三期慢慢磨——恰恰成为旧模式的墓志铭。
当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”的商人智慧撞上国家经济体的战略转型,所谓撤离早已超越商业范畴,成了时代更迭的标本。
所以回看深水湾道79号的易主,哪是什么普通房产交易?这是跨越六十年的资本终局,是十年路线图收笔的句点。
从塑料花厂到千亿巨鳄,李嘉诚用一生演绎的财富传奇,最终在撤退路线图完成的2025年,与香港的涛声一同退潮。
而新主角已站在舞台中央——当海南自贸港的货轮鸣笛启航时KB资产,深水湾的防弹玻璃窗后,只剩搬家公司打包时叮当回响的空荡房间。
发布于:贵州省科元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